10月15日,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音乐厅座无虚席,《浪浪山小妖怪》导演、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於水以“《浪浪山小妖怪》创作与设计”为题,为杭州国际校园师生以及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结对学校瓶窑中学、市属高校思政联合体成员浙江育英职业学院师生代表等带来了一场融合艺术审美与创作思考的美育课堂。
“回北航就是回自己家了。”於水一句话拉近了与现场师生的距离。从北航学院路校区到杭州国际校园,从线上连线到线下相聚,这场跨越千里的美育之旅,也成为北航美育浸润行动在杭州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故事内核:从“小妖怪”到“大共鸣”
“动画电影像一张白纸,一切由自己创造——这是自由,也意味着更多未知。”面对前作的成功,於水表示,最难的是如何“逾越自己”。从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到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於水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讲一个“既延续世界观,又超越原作”的长篇故事。
他坦言,简单的扩写、续写或前传都难以突破创作瓶颈。最终,团队选择“重启”——保留角色与世界观,但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四个底层小妖怪假扮唐僧团队去取经。

“剧本打磨就花了一年。想写好西天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像一场西天取经!”於水感叹道。
“我们要做的不是加长版短片,而是全方位的品质升级。”於水表示,电影创作要捕捉社会情绪,与更广泛的观众建立连接,“小妖怪的故事看似架空,实则是现实主义题材,它关乎每个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与选择。”
他关注当代人的共同困境:孩子的辅导班、大学生的绩点、成年人的职场PUA与加班……“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浪浪山’,都不能自由地做自己。”
但创作不是盲目迎合。於水强调,创作的核心在于用数年时间浓缩创意,为观众提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观影体验。

视觉构建:从山西古建到“神话现实主义”
影片的视觉风格,被於水定义为“神话现实主义”。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动画美学,他带领团队多次赴山西采风,从铁佛寺到法兴寺,再到双林寺、佛光寺、碛口古镇......他们几乎走遍了整个山西。充足的实景考察给创作以底气,为小妖怪的故事提供了传统文化基本盘。

在这一段旅途中,佛光寺无疑是最让人震撼的一站。於水回忆说,那天的光线几乎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考察记录如出一辙:夕阳从远山投射下来,庙宇藏身于高台之后,初看不见踪影,直到沿着陡峭的台阶一步步攀上去,眼前才豁然开朗——一座沉默千年的大殿赫然出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油然而生”。
正是这种“与历史会晤”的激动,在那一刻成为创作者亲身的体验,让团队坚定地将深远的出檐、巨大的斗拱、唐代木构等特征融入场景,也让中国观众在观影时不自觉地被“中国文化的DNA”打动。
系统工程:1800个镜头的“匠心接力”
“动画电影不是灵光一现,而是系统工程。”於水强调,影片动用了全国近半数的专业二维动画团队,从分镜到合成,每个环节都需精密协作。

他展示了为分镜亲自配音的视频片段,也分享了为统一制作标准团队通过录屏方式对每个镜头进行细致指导。“全片1800个镜头,每个平均反馈3-4次,多的甚至有10次。”他说,“乍看是庞大的工程,只要踏实规划、稳步推进,就能完成。”
“电影是与短视频完全不同的赛道,”於水在结尾时说道,“它需要以艺术的态度去打磨,追求自身的深度与特色。”在技术奔涌的时代,他鼓励学子保持对“慢创作”的敬畏,在工程思维中注入美学感知,以多元能力迎接未来挑战。

作为北航在杭州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平台,北航国新院始终坚持“科艺融合、交叉创新”的育人路径,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又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浪浪山的风,终究吹到了更远的地方,而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这场关于动画、美学与创造力的对话,正悄然在学子心中种下一颗颗“走出浪浪山”的种子。那是关于文化自信、关于艺术坚持,也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如何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审核:董卓宁 应伟东)